敵人在你眼中是什麼樣,你就是什麼樣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17

哈薩克電影《鐵血一千勇士》又名《自由之心》,它以男主的成長為主線,依託十八世紀哈薩克人反抗準噶爾蒙古人的統治作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哈薩克勇士堅貞不屈追求自由的精神。

哈薩克這個民族頗有意思,作為一個「後天形成」的游牧民族,其歷史可以溯源至金帳汗國分裂后延伸到中亞的「突厥—蒙古」游牧分支,草原民族就是這樣,匈奴盛時稱匈奴,鮮卑強時歸鮮卑,突厥悍時為突厥,蒙古勇時成蒙古。

因此區別於傳統印象中的穆斯林民族,哈薩克人保留了大量游牧民族的傳統,歷史上彼此雜居交融的歷史也塑造了其面容「歐亞分化」:

有的哈薩克人長相明顯有圖蘭人種的特徵,有些則完全是蒙古-北亞人種的眼眉。這一點在《鐵血一千勇士》里可以看得很分明。

另外新疆有個「準噶爾盆地」,但「準噶爾」這個蒙古民族的分支沒了。

同樣區別於內地大多數人對國內清宮劇中「準噶爾」的印象,彼時的準噶爾帝國是與大清帝國地位相等的中亞大國,其疆域覆蓋了今天的大部分新疆和中亞五國,其鋒芒正盛之際「控弦數十萬」,連崛起的沙皇俄國都要避讓三分,俄羅斯許多描述十七-十八世紀的邊塞影視劇中對此都有描寫。

清帝國與其鬥了近一百年,最後在西域諸民族的裡應外合下徹底擊潰了準噶爾人,自此一部分準噶爾蒙古人融入了哈薩克,一部分隱入中亞其他民族,還有一部分成了大清「披甲人之奴」,總之準噶爾蒙古消失於歷史中,自此,「新疆」正式納入清帝國的統治版圖中,在此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同「駐藏大臣」一樣,是代表中央政府施行對「新的疆域」的有效管理象徵,其內部諸多「汗」則和以前一樣施行自治。

即便到了民國,軍閥盛世才入主新疆也採用了這種「羈糜政策」——

只要控制好幾個當地的首腦人物,其他的不多做干涉。

而對於當時已經納入蘇聯體系的哈薩克等民族來說,「準噶爾」這個名字卻成為了蘇聯解體后,哈薩克人為了民族凝聚力再度通過影視作品樹立的標靶:

通過早就消失的敵人告訴民眾,民族、自由和家國天下。

但有一點很有意思,可能是同為游牧人的民族屬性,讓哈薩克人對蒙古人的形象始終保持著「恨而可敬」的態度,電影《鐵血一千勇士》中對準噶爾蒙古人的塑造同樣也是如此。反而同哈薩克人並沒有什麼歷史恩怨的阿拉伯人、烏茲別克人等同為穆斯林民族的「自己人」,在影片中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卑微狡詐的——

不是一類文明體系,多少都有些隔閡。

《鐵血一千勇士》中男主等「萌系少年」成長史,伴隨著那年準噶爾人經常掃蕩游牧民的部落搶奪牛羊財寶和女人,奠定了他們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電影里對準噶爾蒙古人的形象刻畫是「惡而悍勇」,「恨之又敬」,出場的很多準噶爾軍人,從將軍到士兵,面容凝重、軍儀威武,將軍好殺人,但不虐待俘虜,甚至在看到軍士凌虐時低罵「野蠻人」,當他們追逐男主等欲殺之時,對待拚死抵抗的少年們眼中還流露出尊敬之意。

更有意思的是,在描述兩個游牧民族彼此之間的鬥爭時,竟鮮有「反派的陰謀詭計」,大家都選擇正面剛——

這邊準噶爾人承襲了蒙古西征的思維「來都來了……」,要求當地有影響力的大統領們臣服,按時納貢繳稅,對於遊離於體系外的邊緣小部落則採取掠奪方式。

那邊男主等成年後紛紛奔走於各個部落和市集間,少年的血海深仇讓他對任何與準噶爾妥協的哈薩克大首領都沒有好臉色,實際上直到他身負重傷被大首領(女主的父親,男主的准岳父)收留後才知道少年人衝動與老江湖的蓄勢待發,這就有了後來「一千勇士」的傳奇。

在自由的感召下,各地的哈薩克人紛紛聚集在一起,對抗因為拒絕納貢討伐他們的準噶爾大軍,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一千名哈薩克勇士率先沖入敵陣砍將奪旗,在付出慘烈犧牲后終於打退了準噶爾人。

故事之外,準噶爾人還要面對東方虎視眈眈的清帝國,此時「康-雍-乾」也做好了同這個邊患糾纏的準備……

根據史書記載,1755年,乾隆帝趁準噶爾內亂之機出兵進佔伊犁、擊潰準噶爾軍。1757年,清軍平定末代汗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完全控制衛拉特區域,準噶爾汗國滅亡。

直到民國初年,從沙俄回歸的傳奇人物「黑喇嘛」出現在新疆,恢復昔日準噶爾的榮光似乎又成了一種蠢蠢欲動的思潮,最終在中俄和中亞等諸多勢力的聯合絞殺下,「黑喇嘛」身死,其頭顱被製成標本至今保留在俄羅斯某博物館里。

讓我們把時間線再撥回到十八世紀,1771年,即準噶爾汗國滅亡的十幾年後,新疆地面上又出現了一支蒙古部族,他們是土爾扈特蒙古人,為了擺脫沙俄桎梏輾轉萬里,從伏爾加河之畔來到這片剛剛被大清統治不久的土地上。

同樣區別於國內大多數人的認知,根據詳實的歷史記載,「東歸英雄」們的初衷大概不是「慕中華之威儀」,而是很有可能再施展一次「來都來了……」的征服。只是當他們發現大清遣使「慰問」時才發現:

剛出狼窩,又入「虎穴」。

好在清帝國的統治者不似沙俄,對他們以「邊民」撫慰,這才避免了一場可能到來的戰爭。

至今,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內有一個「卡爾梅克共和國」,是歐洲地區唯一一個信奉佛教(藏傳佛教)的國家,他們就是當時未曾東歸的土爾扈特蒙古人。「克爾梅克」也是蒙古語,意為「殘留」,二戰後因為戰爭時期協助納粹德國遭到清算,直到蘇聯解體后,大多數流亡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卡爾梅克人終於回到了繁衍數百年的歐洲故土。

至於哈薩克,則在蘇聯體系內一直待到了1991年,納扎爾巴耶夫待紅旗徐徐而落前,就成為哈薩克第一任總統,這個游牧之地自此進入了現代文明國家之列。

這些年哈薩克的電影基於其國內實際情況,在國際上鮮有知名作品,不過如果認真查找的話還是能找到一些的。其電影作品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2005年有一部《游牧戰神》,講的也是類似的主題,片尾致敬了一下「國父」納扎爾巴耶夫,屬於哈薩克自己的「主旋律」電影。

前面提到對準噶爾蒙古的形象塑造,《游牧戰神》以及這部《鐵血一千勇士》都沒有採用刻意醜化的方式,我認為追根溯源,可能還是因為承襲近千年的草原文化中,游牧人之間彼此的惺惺相惜。

總之這部電影有助於對游牧文明感興趣的人了解中亞文化歷史,也有助於客觀理解不同文明體系間微妙的彼此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