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絕不撤檔」成為一種行業美德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09

從春節檔到五一檔,流水的影片,鐵打的「撤檔」。

上映5天後,《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宣布撤出五一檔。出品方發文表示,自上映以來,因為各種環境因素,導致影片沒有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影片將於5月6日撤檔,已開出場次的影城可繼續放映。

《穿過月亮的旅行》製片人隨後發文,稱「絕不撤檔,上了戰場可以戰死,但不退。」這一波拉踩騷操作,把電影市場比作戰場,將「撤檔」類比為逃兵,無疑充滿了道德綁架的意味。

圖片

「撤檔」被罵,片方到底該不該背鍋?

實際上,「撤檔」行為對片方、院線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判斷。其中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影片質量。好片撤檔,重映可能會有不錯的反響;爛片撤檔,只會顯得吃相難看。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電影的出品方都是百納千成,同一家公司兩部作品爭奪同一個檔期,雙雙墊底的結局,直接指向的是公司在影片發行安排上的重大失誤。

撤檔亂象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影市場不夠規範,片方對影片定位與市場判斷不夠準確。什麼時候,當「絕不撤檔」成為一種行業自律行為,而不僅僅是引發談資的鬧劇,或許中國電影市場才可真正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1

為什麼撤檔?

談「撤檔」,先要談檔期。

有學者指出,「檔期」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下, 一年中若干個時間段被市場證明為對票房具有重要作用, 並且在電影觀眾中形成品牌性的期待和習慣的一些時間段。

這一概念,在國內最先發展於「賀歲檔」。

賀歲片最早起源併流行於香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年末,香港電影圈都會拍幾部合家歡式、熱鬧喜氣的喜劇電影。

1995年,內地第一次以「賀歲片」的名義引進香港電影《紅番區》,當年它在內地電影市場贏得8000萬票房,帶火了春節期間的電影市場,之後每逢春節院線都會排一部成龍的新電影上映。

內地的賀歲片始於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直到2002年張藝謀《英雄》的票房成功,才真正形成有不同類型、大片雲集的賀歲檔。

圖片

曾經,賀歲檔還是涵蓋了聖誕、元旦、春節,甚至情人節等節假日的超長檔期。如今,檔期劃分更為細分。暑期檔、賀歲檔、春節檔,由於持續時間較長,成為最大的三個檔期。其次就是五一檔、十一檔。

頭部影片乃至中腰部影片,之所以想要擠進黃金檔期,是因為在黃金檔期,集體觀影熱情會被調動,整體的市場容量,與票房體量都會膨脹。但為了擠進黃金檔期,不可避免要付出相應的宣傳與曝光的投入代價。

而撤檔,很明顯就是對擠進黃金檔期力不從心的後果。這個概念,或許在疫情時期聽得最多,發生得也最頻繁,這屬於映前被動撤檔。

被動撤檔,多是外在因素影響,疫情期間,受不可抗力撤檔的案例比比皆是。

2022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原定清明檔上映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戰》《你是我的春天》《最後的真相》《被害人》《一周的朋友》6部電影陸續宣布撤檔。

圖片

在影院經營者看來,撤檔的這幾部電影都有著一定的實力,其中幾部電影點映后的反饋也不錯,如果選擇人氣更好的檔期,大概率會有不錯的票房產出,片方果斷選擇撤檔,也是給自己一個更好的機會。

《人生大事》重新於2022年6月24日上映,兩周后,《神探大戰》才上映,兩部影片避開了清明檔的激烈競爭,上映時段前後幾乎沒有強勁的競爭對手,分別取得17億與6億票房成績,位列當年暑期檔票房第二名和第四名。如果它們同天爭奪清明檔,或許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了,這背後反映的正是市場選擇與排映策略的問題。

除此之外,映前撤檔,還有主動撤檔。

主動撤檔可能存在片方對市場的判斷調整、製作未完成等原因。例如曾經定檔今年五一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小倩》,在五一前一周發布撤檔公告,宣稱「擇日上映」。

出品方光線傳媒曾回應,《小倩》撤檔主要因為兩個因素:一是今年五一檔上映的影片數量多達十餘部,呈現過度擁擠的狀態,導致很多影片排片比例較低,同時營銷成本又大幅度上升;二是上映時間距《小倩》製作完成的時間較短,相關營銷宣傳還未完全展開,市場熱度有待提升。

圖片

另外,由於《哈爾的移動城堡》《間諜過家家》兩部動畫電影在同檔期競爭,《小倩》類型優勢不突出,點映口碑與預售都不盡如人意,撤檔無疑是基於市場判斷後所做的正確決策。

實際上,撤檔,可以分為映前撤檔和映後撤檔。綜合來看,映前撤檔市場投入小,還未進行較多市場行為,對電影市場的影響較小。相比之下,映後撤檔的影響更大,這也是我們這裡主要想談的方面。

2

撤檔再上映,真的有用嗎?

黃金檔期上映,有黃金檔期的優勢,但也有成為炮灰的危險,「打不過就跑」的行為做多了也會影響自身招牌。

今年截至目前,映後撤檔的影片有《我們一起搖太陽》《紅毯先生》《黃貔:天降財神貓》《八戒之天蓬下界》《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去年春節檔,《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更是開了大年初三上映,並且次日就撤檔的先例。

圖片

(2014-2024年映後撤檔影片不完全統計)

映後撤檔再映,對片方來講,面臨「二次宣發」的經費和新的打法問題;對院線方來講,面臨重新排片與人員調度的問題;對觀眾來講,觀影體驗、對影片的好感度都會發生變化。

那結果到底如何?

圖片

第一類,撤檔重映,相對成功。目前看來,唯一的代表是,《我們一起搖太陽》。

早在宣布加入春節檔戰局起,這部電影就因題材氣質,被認定不適合主打合家歡的春節檔。

再加上春節檔雙強格局,多部影片上映之初都獲得了高出預期的評分,導致《我們一起搖太陽》越來越被淹沒。2月10日(大年初一),首次上映排片佔比最高也只有7.3%,最後一天排片甚至只有1.9%。

相比之下,影片3月30日再度上映,排片佔比10.5%,到清明檔實現兩次逆跌。撤檔時,影片累計票房9000多萬,改檔上映后,最終取得2.75億票房,這是撤檔重映難得一見的成功案例。

圖片

但與導演韓延此前的作品對比,我們發現,這一部是他的作品序列當中口碑與評分最高,但票房最低的作品。不禁令人遺憾,如果沒有這樣的改檔上映,影片直接入局清明檔,票房是否會更好?

第二類,撤檔之後,消失不見。不得不提的是,2018年上映的,耗時6年、斥資 7.5 億元打造的魔幻電影《阿修羅》。

《阿修羅》上映三天就撤檔,之後再無音訊,三天累計票房不到5000萬,巨虧無比。而同天上映的電影《邪不壓正》,三天累計票房卻達3億多。

影片上映第一天時,口碑崩盤,出品方發文稱「遭黑水攻擊」,甚至在撤檔后,仍說不會影響續集拍攝。但《阿修羅》至今豆瓣評分3.0,沒有續集,也沒有流媒體買賬,質量問題大家有目共睹,與片方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

圖片

第三類,撤檔重映,毫無水花。在這一類別里,前有《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後有《紅毯先生》。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該片曾多次換檔,最終定於2023年大年初三上映,次日便宣布退出春節檔,直到三周后正式上映。官方表示,由於宣發判斷失誤,最終導致低排片。重新定檔后,花了快一個月才到1億元票房,但影片投資高達3.5億,仍舊面臨巨額虧損。

《紅毯先生》撤檔時累計票房8000多萬,一個月後再次上映,在春節檔老片與3月新片《周處除三害》《沙丘2》等的前後夾擊下,沒有任何宣傳聲量,最終僅取得9000多萬票房,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可以說,大部分撤檔重映的影片基本反響平平,只是聊以安慰罷了。

圖片

3

兼顧檔期選擇與影片定位

《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早在去年12月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就進行了展映,最早定檔於今年1月,后改檔五一檔。由於影片質量不夠硬,營銷偏離內容核心,同檔期又有強勁的競爭對手,沒有好的市場反饋也在所難免。

在院線經理方看來,背負撤檔影片的標籤,即便再次上映,觀眾緣也不會好,如果遇上實力強勁的新片,給這部影片排片比例也恐怕會更少。

從這些事件的復盤中,我們可以得出一部電影市場反饋不好的根本原因,只有兩個:一是影片質量問題,二是檔期選擇問題。

即便調整了檔期,也要面臨成本疊加、觀眾印象不好的考驗,對片方而言只是儘力止損的無奈之舉。只有清醒的製作方,才能獲得應有的回報。反之,接受被市場淘汰,也是製作方需要學習的課題。

圖片

一方面,留給市場、片方更長遠思考的是,「檔期」到底有多重要?有必要湊熱門檔期的熱鬧,結果又鬧半途離場的笑話嗎?

反觀《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最早定檔的時間段,《動物園裡有什麼》獲1.08億票房,《臨時劫案》獲2.37億票房,如果影片在當時入局,未必不能獲得比現在更好的成績。但前提還得是質量過關,宣發到位。

另一方面,成熟的電影市場,有著成熟的檔期屬性。但真正讓檔期發揮作用,還得靠影片的類型與品質,由此形成觀眾認可的、固定的檔期風格,進而喚起觀眾對這一檔期上映作品的期待。

在美國電影市場,以周末和節日為界,分為冬、春、夏、秋和聖誕假日五個檔期,尤以夏季、秋季和節日檔期(主要指聖誕節和新年)最為重要,大製作或有奧斯卡相的影片基本都在這一階段上映。冬春檔期,上映的影片多是低成本或獨立製作。

圖片

與國內不同的是,好萊塢的檔期往往會提前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公布,第三方調研機構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用戶調研,會為發行公司提供調整檔期的依據。清晰準確的用戶畫像、對影片定位的科學研判、對同檔期其它影片的信息搜集是好萊塢電影定檔和調檔的重要資訊。

但國內影片上映定檔,受到審查、市場和政策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定檔之前各家片方也不太可能相互協調。因此,檔期衝撞、改檔現象往往在所難免。藝術院線建設雖然有所發展但還不夠成熟,導致許多中小成本藝術電影生存空間依舊狹窄。

如今,或許當去電影院看電影似乎不再是大家的娛樂剛需,檔期這個概念似乎也需要重新看待。由於觀眾更加理性、更加註重內容,盲目為流量明星買單的只是少數,除了檔期選擇的考量,能否真正調動觀眾的觀影熱情,讓大家走進電影院,更是真正亟待關注的事情。